2017-12-21 11:49:03 来源:公益性岗位考试网
【参考答案】
曾经读过的一篇文章中谈到,“身份”强调的是一个人的社会评价,包含学历、职位、地位等因素,而并非“身份证”、ID等用以区别于他人的含义。
我显然是同意这句话的。仅仅靠“硬件”——职位、财富、学历、家世等,固然可以打开社会中的几乎一切大门,无论职场还是社交,但这种开门欢迎不免含有一种交易的味道:接纳你是因为有求于你,至少是可以交易互助。但如果没有相应的修养和良好习惯,例如礼貌、谈吐、诚信等,久而久之,必然使身边的人不舒服,不愉快,别人不仅会敬而远之,对你的评价也会大打折扣,这对于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和社会交际是非常不利的。相反,优雅的谈吐,得体的举止,守时守信的习惯,都会给你的社交和职场评价加分,这就是所谓的第二身份。
我得承认,修养和举止确实是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弱项,但这是一个阶段性问题,有着社会和历史因素。首先说中国进入现代社会不到百年,不到三代人,在解放初期,文盲率近百分之九十,大多数人挣扎在温饱线上,争夺着贫瘠的资源苦苦求生,这种社会状态下,普罗大众何谈修养?正是从我父母这一代人开始,中国才开始了普遍的基础教育,才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正是相对充裕的物质生活和普遍提高的文化素养,才使得公民素质和社会公德成为可能。应该承认,尽管和发达国家仍然有着不小的差距,但民众的举止修养确实在提高,尤其是八零九零后,打开了眼界的中国人称得上是合格的世界公民。
我觉得修养和良好的习惯,固然可以通过读书陶冶而得来,可以从与良师诤友的交往中学来,可以从家庭的教导传承中来,但最简单的是我国的一句古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所反感的,就尽量避免和改正,不去做那样的人,如果我们讨厌别人言行粗俗,那就要求自己做到礼貌得体;如果我们反感别人不守时不守信,那就要求自己说到做到,掌握好时间;如果我们感到别人妨碍到自己,在提醒他的同时,也要回顾自己是否有类似的行为。
我们都重视别人的评价,要想获得好评和尊重,就要靠自己的行为去赢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