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08 17:12:44 来源:中公公益性岗位考试网
分析原因:
1、上级部门认识弱。有的地方扶贫部门对于扶贫工作认识不足,一方面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凑凑合合、马马虎虎、拖拖拉拉,严重影响了工作质量和进度。另一方面有些领导认为提前脱贫即是政绩,客观上采取“上边要,下边造”的方式应付了事助长了统计造假的歪风邪气。
2、检查考评会议多。地方政府考核评估精准分频的标准各不相同,一些地方政府存在层层组织,多头重复检查考评的现象,并且3天一小会,10天一大会,导致村基层自治组织为了参加各类扶贫会议没有时间沉下身子做调研,为了迎接视察检查制作高档大型展板、作战图、画册等疲于应付。
3、监督问责不健全。不能及时发现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形式主义问题,没有相应的的惩罚机制,而且与有关部门和媒体、社会等监督力量的互动性差,导致形式主义大行其道。
4、朝令夕改执行难。有的地方扶贫部门结合中央精准扶贫精神在因地制宜制定本地扶贫攻坚政策和办法时,没有全盘考量,前期调研不细致,甚至出现朝令夕改的的现象,导致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对于扶贫工作丧失方向。这样做的弊端是增加了发文量,使“文山”越来越高,空号人力,影响基层扶贫攻坚的办事效率。
解决办法:
1、统一思想,树立理念。地方各级扶贫部门的干部要统一思想,合理谋划好各项工作,以务实高效、扎扎实实的工作举措,确保如期实现可持续脱贫,让脱贫实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真正树立起精准扶贫的理念。
2、精简会议,减少检查。地方各级扶贫部门应,当在督查巡查和考核评估中增加对脱贫质量的核查,减少对纸质档案材料的检查,进一步精简和规范会议活动,多采用视频会议等形式。
3、充分调研,政策连贯。地方各级扶贫部门要严格执行调研监督计划,确保必要展开计划外调研督查的从严审批。
4、加强监督,完善问责。建立完善的扶贫对象动态信息管理制度,切实把扶贫任务效果与绩效挂钩,不要只是不痛不痒。对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的行为,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