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教育·公益岗

400-6300-999

2850807784

考试公告 考试快讯 报考指导 报名入口 准考证打印 成绩查询 面试通知

行测 申论 公共基础知识 面试 时政热点

往年试题 模拟试题

公益性岗位公共基础知识:认识过程两次飞跃

2019-03-12 09:50:37 来源:中公公益性岗位考试网

【导语】公益性岗位公共基础知识是考试的重要部分,不少地区都在笔试当中安排了公基的考核。由于公共基础知识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所以中公教育公益岗考试网特地为考生总结了很多相关知识点,方便大家记忆,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复习效率。

点击加入公益性岗位考试交流群:744173032 与大家一起交流

微信搜索:gygoffcn 及时关注公益岗考试信息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认识过程分为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和实践三个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实践则是把我们的认识付诸于行动。由此产生了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一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二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首先,感性认识只看到事物的表面,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深刻,容易产生谬误,所以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表面的低级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本质的高级的理性认识。要实现这一飞跃,最核心的问题是将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我们可以把这一过程简单理解为分析整合。

其次,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指导实践,使认识物化、对象化,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所以还要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只要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内在的概括的反映,都可以称之为理性认识,所以理性认识不一定是正确的。为了验证理性认识的正确性,我们也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

儒家的荀子有一段著名言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在这句话中,耳闻和目见都停留在事物表面,见之不若知之就是强调从表面上升到本质,即第一次飞跃。知之不若行之则强调从理性认识上升到实践,即第二次飞跃。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行之,明也则说明在认识和实践中,荀子更注重实践。理解荀子的这段话,对理解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很有帮助的。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一句话“哲学家应该像勤劳的蜜蜂一样采集花粉,酿成香甜的蜂蜜。”在这句话中,采集花粉是指收集大量的感性材料,酿指分析加工,而蜂蜜就是最终形成的理性认识,所以这句话体现了第一次飞跃。马克思也讲过一句话“哲学家的工作,不仅仅在于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在于改造世界。”改造世界指实践,所以这句话体现了第二次飞跃。在马克思以前,哲学界的目光都停留在认识层面,停留在第一次飞跃。而马克思把认识上升到实践,完成了第二次飞跃。所以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在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中,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其实质是从实践到认识,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其实质是从认识到实践。结合起来,就是“实践-认识-实践”这一认识规律。例如在党的群众路线中,党的领导和认识从群众的实践中来,回到群众的实践中去(概括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对这一规律的生动体现。

对于认识和实践谁更重要的问题,中国古代哲学界一直有争议。最后王阳明把它概括为一句话,即“知行合一”。也就是说认识和实践同样重要,关键是把认识和实践结合起来。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是一致的。

扫描左侧二维码或者手动搜索"gygoffcn",来关注公益性岗位考试微信公众号,及时获取考试的相关信息,可以向小编进行提问,还有很多备考资料和习题可以领取!
>>点击进入:公益岗网站手机页面

公告预约

*姓名

*电话

QQ

*省市